亚洲的植物性饮食历史悠久,许多国家都有食用豆制品(比如豆奶和豆腐)的传统。近年来,来自西方文化的“植物基”饮食概念兴起,为亚洲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丰富的产品创新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尝试了植物基食品。然而在西方国家,消费者购买植物基产品的重要驱动力来自于可持续发展诉求,但在亚洲这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弱的驱动因素。亚洲消费者对于植物基食品的营养、口感和价格的看法成为目前行业增长的主要挑战。
本文将聚焦中国和东南亚两个市场,解析植物基食品在亚洲市场的发展和未来机遇。
踩准渠道和产品定位:燕麦奶为中国植物基市场带来的启示
燕麦奶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植物基品类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在2018年Oatly首次出现在精品咖啡店前,中国市场上并没有燕麦奶。而现在,燕麦拿铁已经成为多数咖啡店菜单上不可缺少的选项。根据欧睿国际 Passport 数据,到2022年,燕麦奶的零售额已经占全国植物奶市场的2.4%。此外,燕麦奶的应用还扩展到诸如冰淇淋、烘焙食品等更多产品形态。
*其他植物奶主要包含核桃奶、花生奶等
来源:欧睿国际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燕麦奶的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对于未来植物基食品增长潜力的启示。首先,餐饮渠道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进入点。这一点在植物肉品类上也有所体现——欧睿国际 Passport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期间,植物肉在餐饮渠道的使用量增长了258.4%。根据 Passport 对于餐饮业的预测,例如咖啡和茶饮店等业态将在未来五年稳步增长,因此选择增速预期强劲的餐饮业态将为植物基食品提供广阔的增长前景。
2022年,Oatly推出茶饮大师版本,借助茶饮品类拓展燕麦奶的增长空间
来源:Oatly
其次,将植物基产品定位为提供休闲和纵享体验的选择,而不是从可持续或者营养的角度推动其完全代替乳制品或者肉类,将更符合目前多数中国消费者的心智。燕麦奶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为咖啡带来全新而独特的风味,燕麦拿铁之后的爆款生椰拿铁同样是胜在其清甜的口味为饮用咖啡带来更多乐趣。
品类和形态多样性:东南亚的增长关键
东南亚地区因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而闻名,这也为植物基食品消费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全球26%的佛教素食消费者居住在东南亚,并一直都有植物性饮食的习惯。然而,这一群体过去的饮食主要集中于蔬菜和传统的仿荤食品,这为新一代植物基食品提供了机遇。
在市场发展方面,Quorn于2017年进入新加坡市场,成为首个进入东南亚的植物肉品牌,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一系列国际品牌随后进入。目前,众多地区性品牌也非常活跃,包括泰国的 Charoen Pokphand 和 Thai Union、印度尼西亚的 Green Rebel Foods以及马来西亚的豌豆奶品牌 Snappea 等。随着以上品牌的出现,东南亚植物基食品的产品种类和形态显著增加。最初植物肉产品只局限于冷冻牛肉替代品,而最新的产品创新包括了诸如 UnMeat 在菲律宾推出的常温植物基海鲜。除了拓展品类和形态,生产商还尝试通过清真标识提升对于消费者的包容性。亚太地区31%的穆斯林消费者居住在东南亚,明确标注清真食品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更加友好。
菲律宾海鲜加工巨头Century Pacific Foods Inc 2022年推出的unMeat植物金枪鱼罐头
来源:unMEAT
东南亚仍存在一些关键挑战,特别是在产品可得性方面。目前,植物奶更多地在咖啡店这样的餐饮渠道可见,而植物肉通常只在大城市有销售,特别是对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样的群岛国家来说。另一个挑战来自价格。目前,动物产品的价格显著低于植物基食品,比如泰国的植物肉和海鲜的单价比新鲜肉类和海鲜要高出5倍以上。
来源:欧睿国际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展望:融入亚洲日常饮食,植物基仍具潜力
尽管面临挑战,植物基食品在亚洲仍然具备发展潜力。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概念包括:
- 产品本土化—— 开发更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形态和口味。
- 蛋白来源多样化—— 在大豆蛋白以外,寻求更多创新蛋白来源。
- 创新体验—— 拓展品类应用,例如将植物基产品应用在预制菜、调味料等品类。
- 讲好健康故事—— 基于消费者在经历新冠疫情后不断上升健康的诉求,积极沟通植物基食品的健康维度。
欲了解更多植物基市场的最新发展与机遇,请参考欧睿国际最新市场研究报告:Plant-Based Alternatives in Asia: Today and Beyond 亚洲植物基替代品:今天与未来